柴静《看见》的读后感
刚看着本书的时候,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浓的青春气息,一个新来的小姑娘成为央视主持人的一员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在这一过程中《看见》不仅仅叙述了柴静的成长,还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很大的变故书中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或许离我们太过遥远,所以书中的内容并不能切身的体会,但文字中流露出的那一种对于工作的认知态度从敬业到爱国乃至奉献,这还是能够体会到的。
这本书,可以看出,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看完和历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一个刚正、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柴静,便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记者形象。
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她的这一种勇赴第一现场的精神是在无数的奉献中磨练出来的,柴静带我们看见了中国的近代历史的变迁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柴静这一种奉献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柴静描写的事物离我们十分的遥远,但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正因如此,柴静的作品才那么吸引我们每一个人,在她朴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热情。
《看见》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柴静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她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一质疑的性格成就了环保第一人的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