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来,游遨四海
乘风而来,游遨四海,我心毅然独立。
隐于世,我可清风明月,怡然自乐,无所羁绊,无所牵挂,潜心修炼,遗世独立。
彰于世,我亦可廉洁自好,从容淡定,不染污俗,不违本心,积极进取,志存高远。
内心坚毅而独立者,不再为自身处境而或悲或喜,只会专注于自己的追求中,执着坚定。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被贬之后,曾有一时失意,眺望画卷中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个人的得失为小,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是迁客骚人、凡俗世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范仲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而不悲己,他的心何等阔大,何等独立,宦海的浮沉、朝廷的宠辱如何能击垮他?他这一番旷世的参悟和慷慨的陈述又将警醒多少后人,激励多少后人!
当然现实社会,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内心早已被名利浸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统统已抛之脑后。
可是当众人在繁华的城市中无休止的折腾时,有人却选择了另一片天地。某“最美乡村书记”本来毕业于名校,高学历、高才能,但他拒绝了高薪企业的酬聘,毅然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时间,这个贫瘠落后的村庄被他改造成一个富饶又美丽的地方,有了金山银山,还有着绿水青山。他的乡亲们从此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他的科学治理方式,又将带动许多中国乡村,会有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无须抛家弃子、背井离乡去打工,能在自己的家乡、能和自己的家人们一起过上富裕小康的生活。当记者采访这位“最美乡村书记”,问他为何不留在那些美丽发达的大城市时,他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的,一个人的作为并不会被他的立身之地所决定,穷乡僻壤亦能做出大事业。当其内心至纯,目标至明,他的心无论在哪里,哪里都将是一片盎然春意。
但世上真正能做到独立于世的人又有多少?因为这需要内心的强大和坚定,胸怀大道,排除干扰,执着于自己伟大的追求。
庄周羡慕列子的无所凭依、超然世外,因此放弃宰相职位,甘于淡泊,乐于宁静,渴望达到“无所待”的境界,逍遥于世外,翩跹于蝶梦。却也怀着极大的悲悯与同情,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生路,成大道于山林。他是纷扰乱世中清幽的长笛,他是铿锵铁马中傲立的菡荷。他的心,丰富而又独立,如他笔下那展翅翱翔九万里的鲲鹏,让几千年来的人们,一次又一次虔诚仰望。
荷生淤泥之中,仍可清高自洁;菊开百花之后,亦有遗世之姿。
乘风而来,亦潇洒而去,日行千里,世事变幻,但求初心不改,纯心不变!